8月 23, 2021

[2021夏末] 入境加拿大

距離上次的飛行隔了一年多,去年回台灣時,完全沒有想到竟然要隔這麼久才會再次飛行。
去年七月從溫哥華飛回台灣,當時還不需要上機前的COVID檢測,在台灣隔離也可以居家。
這次八月從台灣飛卡加利(Calgary),中間在溫哥華轉機,倒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測了好多次:買機票前做了第一次快篩、搭機前72小時前去醫院做PCR、溫哥華下機後再做一次PCR、隔離第八天也要再做一次。
在加拿大入境如果沒有完整的接種疫苗,是需要隔離14天,只能跟一起飛的人一起住,不能跟其他人接觸。
入境前要下載ARRIVECAN或上網填寫資料,內容包含是否打過疫苗、隔離地址、怎麼獲得生活所需物品等等,還有每天要打卡,第八天要視訊做PCR檢測。
總體而言,加拿大的隔離不如美國隨便鬆散,但也沒有像台灣嚴格到一人一室。

我們的計畫原本是直接飛到溫哥華,但可能因為現在接近開學季,溫哥華的住房價格已經接近200加幣/晚,租車價格大概2000加幣/月,去年住在這邊的時候大概是不到700加幣/月
相較於溫哥華的價格,卡加利稍微親民一些,住宿約是120加幣/晚,租車涵蓋異地還車費用與溫哥華相當,
機票則是貴到單程40000多台幣,後來就打算用UA里程換單程機票,而飛到溫哥華和卡加利所使用的里程和稅費都是相同的,
另外我們也想說可以趁現在沒有房子住的機會,四處看看,於是就訂了飛到卡加利,之後開車橫越洛磯山脈回溫哥華的計畫。
其實是阿宅一直被我們嘲笑住在溫哥華兩年卻沒去過隔壁美麗的洛磯山脈,所以他想找機會雪恥)

自從2016年搬離台灣之後,就沒有在一個地方實實在在地住上一年,2018, 2019的飛行更是家常便飯,
至少隔月都會離開常居地,後來常居地待的時間還不如在外面,更後來已經不知道常居地是哪裡。
2020年7月回台灣之後,就沒有再離開,所以心態上也漸漸習慣住在同一個地方,
一方面,住在台灣的我完全就是進入山大王模式,跟朋友家人見面都容易,資源也多,想到又要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有點害怕
另一方面,住久了東西就多,想到都要清空,全部打包或塞進行李箱裡,就一個頭兩個大,
所以雖然阿宅一直從四五月就嚷嚷要出門,我還是拖拖拉拉直到八月初才真的訂了機票。
果然是在舒適圈待久了,會不想踏出去XD

來到久違的台灣機場時,可能因為已經過了前幾個月出國打疫苗的熱潮,機場算是有點冷清,
螢幕上大部分的飛機也是呈現取消狀態,少少幾班飛機正常起降。
來到候機室,才看到比較多的人。
大部分的人是只有戴口罩或者是加上面罩,大約有三成的人穿著防疫外套,
真正穿著全套隔離衣的大概只有兩三個家庭,可能是有小孩比較會這樣裝備齊全。
飛機的狀況大概是每排都有人,但是也沒有到坐滿的情況。
用餐時間還是滿多人用餐的。

上回入境加拿大的時候,是2020年的三月初,當時COVID剛入侵北美,幫我們登陸的邊境官阿三還滿兇問我們為什麼這個不適合旅行的時間來加拿大,
這次入境我也想了很久萬一被問原因要怎麼回答。沒想到擔心都是多餘的,邊境官看了我們的資料之後,什麼話也沒說就讓我們過了。

拿到行李之後,也是還滿快就出去了,不像過去很容易被檢查行李有沒有攜帶違禁品(主要是食物)。
印象中在第一個到達的機場要做COVID檢測,但機場人員卻叫我們走了不用做檢測的道,所以出去的時候很疑惑,就問了旁邊在檢測的工作人員,沒想到她也一問三不知,還一度說可能因為我們要轉機就不用做。
但我還滿確定是在第一個到達點要做,所以堅持她去問旁邊看起來更專業的工作人員。
後來那工作人員就來帶我們重新去到要檢測的地方。
目前包含自己做快篩的感想是:自己做還是最輕XD;台灣醫生是戳一側鼻孔,動作很快,但是會戳比較深;加拿大這邊是口腔內膜需要,鼻孔兩側也都要,會放在裡面的時間比較長。

做完檢測之後就終於可以往國內線前進了。
相較於空蕩蕩,人煙稀少,店都關門的國際線,國內線呈現熱鬧非凡的榮景。
飛機幾乎都滿班,往常在登機口進行機位喊價的情況也同樣上演。
當大家都坐定後,空姐開始發放登機包,裡面裝的是口罩、酒精擦拭紙、乾洗手等等防疫物品,
在發放同時,空姐若看到沒戴口罩,或者口罩在鼻子下面,都會進行提醒,
這其實讓人還滿意外又安心的。
畢竟對我來說,搭從台灣起飛的11小時國際線可能感染的程度應該不如在加拿大境內1小時的國內線。

終於呼吸到航廈外的空氣已經是卡加利晚上時間11點半,室外的溫度是涼涼的12度,跟台灣相比整整差了20度,已經不再是溫暖潮濕的熟悉感了。

接下來就是14天的隔離生活了。